古往今来最牛逼的翻译家

作者:蜜桃君 分类: 人物:屈指风流已是明日黄花 发布于:2006-9-24 21:07

 2006-09-24

看到《南方周末》有一篇写刘伯承的,“在战火纷飞的年月,戎马倥偬且失去右眼的刘伯承”,留下了三百九十万字的军事著作和一百九十万字的译著。这在以前真是闻所未闻!尤其是在翻译上,他所用的概念已经广泛使用,“混成旅”就取代了此前用的“杂种旅”,等等。看到这样一位35岁学外语的翻译天才,我想到古往今来最牛逼的翻译奇才——玄奘。

在玄奘之前,有一位鸠摩罗什也曾翻译大量佛典,但他受到了政府支持,并且有一大批僧人的帮助,译出三百多卷典籍。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龙树所创立的中观系统典籍的介绍,使《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维摩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经》等都传到中国来。

而玄奘,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但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居然给人一种软弱无能的印象。真实的玄奘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三十国而且留下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域记》,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由留学僧一变而成印度最高学府那兰陀寺的讲席,受到印度及西域各国国王和僧俗人民的敬仰。十九年译出经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占整个唐代新译佛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是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绝后的典范”(赵朴初语)。

他不仅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译传了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的经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般若经》六百多卷也翻译过来,又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典几乎全译过来。他还独得印度一位罕有的佛教天才大师护法菩萨的秘传之作,如和会空有两宗的《广百论释》和编入《成唯识论》的护法正义,印度都无传本。此外,他还将《老子》、《大乘起信论》等论著译成梵文,传到印度,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中印大乘学者,共尊玄奘为“大乘天”(即“大乘的神”),实在是登峰造极。

更难能可贵的是,玄奘的翻译并不诘屈聱牙,同时又不失本意。后人评价是“览文如己,转音犹响”,这与今天的那些翻译文字是多么明显的对比啊!

但是,尽管玄奘已经有这么大的成就,很多佛典还是难以猝读。清代方浚师《蕉轩续录》卷一:“佛氏入中国稍后,而其术最奇;其闳诡玄奥,老庄不能及之。然而世之学者常喜观诸子之书,至于佛氏之说,非笃好者,多置不省。何哉?岂非诸子之文足以说人,故人尤好之邪?佛氏之意盖亦深远矣,惜其译之者不能修其辞也。以其所言之详,使有能文者译其辞,命文措制,与诸子相准,虽阻遏诸子而行于世可也。”《高僧传》三集卷三也说:“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到了近代,像王国维、陈寅恪都对玄奘的翻译颇有微词。王国维说:“即今一时输入,非与我中国固有之思想相化,决不能保其势力。观夫三藏之书之束于高阁,两宋之说犹习于学官,前事不忘,来者可知矣。”陈寅恪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诏示者也。”

翻译难不难?不难。连我这样的学历和外语程度都搞过翻译。但要把翻译真的搞到“览文如己,转音犹响”,这实在是凤毛麟角。

最起码的,西语多用长句,而汉语多短句;西语多被动,而汉语多主动。但那些翻译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从句长句加被动语态,丝毫没有注意汉语的习惯,连这点基础的翻译常识都没有还搞翻译的,居然大有人在!

本文 蜜桃君成长记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蜜桃君和文章链接。

0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