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195的人后来怎样了?

作者:蜜桃君 分类: 人物:屈指风流已是明日黄花 发布于:2012-1-13 19:59

2012-01-13 星期五

最近重读Outliers(《异类》),让我深有感触:多数人的成功都囿于他的出身,这种出身既有物质上的生长环境,也有心理行为模式和文化因素。

书里面有一节写到美国有史以来智商最高的人Chris Langan,智商195,要知道爱因斯坦才160,普通成年人智商大约100,猪的智商据说在50左右徘徊。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距比人跟猪的差距还大。这位智商高达195的老兄,家庭条件很差,继父酗酒,母亲文盲,对他的成长漠不关心,他靠助学金上了里德学院,但仅仅因为第二年助学金没有人给他申请(仅仅是填一张表格这么简单),他就这样辍学了,虽然他也请求学校领导能给他一次机会继续学业,但是学校对他并不关心,对他的智商也一无所知。195干起了工地上的建筑工人,等到攒了一点积蓄,他又努力考进另外一个大学。显然,他很渴望以后做研究,也认为念大学是必须的。他付出了很多,终于又进大学了,但是这个大学离他家非常远,他也只能等公交,没有钱支付其他费用,比如在学校旁边租房或买个车或打个车,反正等到他赶到学校,他选的那门课已经上完了。他就跟老师说明了自己的问题,希望能够把上课的时间改到下午去,但这个请求遭到了老师的拒绝。195很沮丧,发现这个大学还是没法念下去,他再次辍学,又成了一个建筑工人。

他内心对学校的冷漠有点绝望,他相信自己不上大学也一样能够出人头地,所以他一边工作一边仍然读书,研究学术经典。现在,他差不多60岁了,在美国中西部的密苏里州一个畜牧场养几头牲畜,闲暇时读乔姆斯基的语言学和一些哲学经典,对时下的研究刊物不屑一顾,更没有发过任何论文。 195的人生让作者想到了奥本海默(28岁成为美国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原子弹之父)。

为什么想到的是奥本海默呢?因为奥本海默虽然是个天才,但在他人生早期,也发生一件足以导致他走向不同人生的事情:出现了精神问题,想要毒死自己的导师,并且行迹败露。但是他居然没有被学校开除!

假如他当年被开除会怎样?也许他就是另一个195,从此埋没不显!

而如果195没有“被辍学”会怎样?前途也许不可限量,至少是美国名校的一名教授。

这只是机缘巧合吗?只是因为奥本海默和195分别遇到了不同的人吗?

作者认为关键原因是两者不同的社会能力。虽然两个人IQ差不多牛,但奥本海默是Social Savvy(社交高手),如果IQ是天生的,社交技能则是习得的。 美国社会学家专门对12个家庭的孩子进行比较研究,他们的父母也许很严厉,也许比较宽松,也许比较喜欢指指点点,也许比较开明,各种类型不胜枚举。社会学家发现可以根据社会阶层明确地分成两种子女教育“哲学”:富裕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重视,把孩子的课外时间排得满满当当,而条件不好的家庭,往往也对子女教育比较疏忽,孩子不能很好融入成人的世界。家境好的父母对孩子一般不是命令式的,而越是条件不好的父母越是喜欢展示自己的权威,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家境好的父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条件越差的家庭越相信顺其自然。就像我之前在《缘分》一文中写到的,顺其自然往往是顺其自然完蛋。

像195这种家境特别差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学会如何与成年人交流,因为他与自己的父母都没有正常的互动。而奥本海默,即便后来有些精神问题,出身于纽约曼哈顿富人区,从小受到父母事无巨细的关心,无论是什么兴趣爱好,父母都给予极大的支持。他从小就被赋予了一种信心:自己生来就是要改变世界的。他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起点(财富),更从父母身上学到了社会知识和社交技能。

我们芸芸众生当中不知道有多少个195,可是没有好的生长土壤,没有一个像样的机会,即使人口基数很大,大多数也都埋没了。而我们还喜欢强调self-made,以为只要是金子就会发光。每年诺贝奖颁布的时候,都有人反思为什么没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获诺奖, 这不正说明环境影响之大吗?作为一个个人,我觉得可以强调self-made, 但作为政府、社会乃至父母,不应强调self-made!否则有摆脱责任之嫌。

195的故事也让我想到自己。梦想谁都有,但突破原生条件、实现梦想的底气、能力、魄力并不多见。哪怕这个人的智商是195。

本文 蜜桃君成长记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蜜桃君和文章链接。

0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