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艺术,只好聊聊爱因斯坦2
很巧,我今天翻开新一期的《江苏社会科学》和《世界哲学》,都有文章在谈时间问题,一篇是邓晓芒谈康德的时间观,还有一篇是谈海德格尔的时间。但是看了之后觉得意义不大,我希望能看到新的东西,可惜总是不断重复旧的东西。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数学家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也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够提出大量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和中止。”
现在的哲学研究似乎并没有带着真正的问题去研究,或者说问题其实一直存在,但没有激起研究的狂热。哲学研究似乎变成了单纯的文本研究,变成了哲学家研究,而不是真正的“哲学研究”。哲学家们关注康德的“物自体”,却对前沿问题“暗物质”视若无睹。对时空的研究只关注康德、海德格尔,却对爱因斯坦、彭若斯(R. Penrose)、霍金熟视无睹。看看哲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居然没有几篇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我不知道这些道貌岸然、格式规范、引文一大堆的论文有什么意义?
不知道你们对彭若斯(R. Penrose)和霍金(S.W. Hawking)提出的奇性定理(singularity theorems)有什么看法?这个定理概括并超出了关于宇宙开端和终结的研究,认为只要广义相对论成立,因果性良好,有物质存在,就至少有一个物理过程,其时间存在开始或存在结束,或既有开始又有结束。
我想,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正是因为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物理学,在190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新年庆祝会上,开尔文充满自信地说: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行了。只是明朗的天空中还有“两朵乌云”,其中一朵就是迈克尔-莫雷实验,另一朵是黑体辐射。什么是迈克尔-莫雷实验呢?当时认为光线或电磁波是在某种静止不动的“以太”中传播的。这种以太究竟是随着地球运动而运动,还是随着地球部分运动,还是地球运动而以太不动?其标志就是光速。光线在静止的以太中是按照光速运动的,所以光线的运动或光速应以静止的以太作为坐标。人们做实验的时候是地球上做的,因为地球不断绕太阳运动,如果以太不随着地球运动而运动,测量光速的时候应该把地球相当于以太的运动速度也计算在内。于是迈克尔、莫雷去寻找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是多少的时候,实验结果出来以后令人大吃一惊,光速是各向同性的,不管地球运动到哪里,向什么方向运动,从各个方向看光速永远等于常数C。这个结果和传统的牛顿力学的观念有些冲突,这就是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上的第一朵乌云。第二个乌云黑体辐射是什么呢?就是吸收度最大的或对光的吸收是全黑的物质所辐射出来的光谱是什么样的曲线,也就是测量全吸收物质发出来的光强度随光的振动频率的变化。对黑体辐射进行精密测量的结果是有一个很好的曲线来描述它,但是非常遗憾这个曲线很难解释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第二朵乌云。
这两个问题虽然被开尔文称为“乌云”,但却刺激物理学发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第一朵乌云——迈克尔-莫雷实验导致了狭义相对论的产生;而为了解释第二朵乌云——黑体辐射,普朗克引进了光量子假说,光量子假说导致了量子力学的诞生。这恰好应证了希尔伯特和爱因斯坦的话。
有很多人讲,哲学的研究领域已经逐渐被分割,分出了很多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了。注意这里讲的语气,显得很被动,好像是谁不让哲学家研究,被别人抢走了似的。事实上,没有人不让你研究,只是因为你这个号称“哲学家”的集团总是研究不出进展,最后却被自称“科学家”的集团给迅速解决了,所以就把这群“哲学家”的地位给边缘化了。然后“哲学家”就主动放弃了这个领域。后来越来越多的领域都被其他“学家”研究出成果,使“哲学家”成为一个奇怪的小集团,他们什么都研究不出来,居然堕落成研究以往“哲学家”的学问,只能抱残守缺,拿柏拉图、康德这样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贤者自慰,好像他们的辉煌也是属于自己的。
没有人剥夺哲学家的研究领域,只是他们自己主动放弃,是他们作茧自缚、闭门造车、缺乏创造和钻研精神的结果。
凡是要成为哲学家的人,他首先应该成为科学家,如果连科学家都没有做过,就没有资格做所谓的哲学家。设想一下,假如亚里士多德生在今天,他会不会把亚里士多德当一回事?当时在柏拉图这样的耀眼光芒下,亚里士多德都没有热衷于做柏拉图的注脚,把研究的领域拓宽到柏拉图都无法想象的程度。再设想一下,如果康德生在今天,他会不会一辈子研究康德?绝对不会。他决不会忽视爱因斯坦,不会忽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会忽视生物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巨大成就!不会忽视从索绪尔开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不会忽视乔姆斯基层次结构。就是说,自然科学已经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康德绝对会思考:为什么哲学失去了这样的发展力量和动力?!
人类的认识可靠吗?客观的事物我们都能认识吗?这是很多哲学家苦苦思考的问题,像大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等人。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看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理性的认知是不是可靠的?还是我们不知道它可不可靠?现在还有不少人纠缠这个问题,仍然用康德和黑格尔的口吻。其实80年前就已经有人回答了:不可靠!这是颠覆性的回答,是1931年哥德尔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理性知识怎么不可靠呢?有两条:一是我们建立的科学体系不论是数学的还是逻辑的究竟有没有矛盾,是不是可靠,这个体系本身证明不了自己。也就是不能用这个体系自身证明自己。第二,任何一个深刻的系统,总可以找到一些命题让这个系统既不能证明它也不能证伪它,不可判定。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建立一个无矛盾的、完备的科学体系。科学首先就不去追求绝对真理,是发现相对真理而不是永恒的真理。(现在有人夸夸其谈超弦理论,我不相信有这种厉害的全能理论。)科学是会有错误的,我们所发现的一切都是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上的结果;随着认识的提高和科学的进步,现在的这套理论和思想会被修正。当初因果决定论被认为是正确的,理所当然的,当发现随机现象以后这种认识被修正了。
本文 蜜桃君成长记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蜜桃君和文章链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