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艺术,只好聊聊爱因斯坦
我不懂毕加索为什么是一个天才,看他的革命性作品《亚威农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也毫无触动。在电影《蒙娜丽莎微笑》开头,凯瑟琳拿出的就是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凯瑟琳在上课的时候问的问题也是困扰我的:
什么是艺术品?是什么决定艺术品的好坏?由谁决定?
毕加索当时画出《亚威农少女》当时并没有立即被肯定,但后来却被看作是20世纪革命性的作品。米勒(A. Miller)甚至专门写出《爱因斯坦,毕加索》,因为“现代科学就是爱因斯坦,现代艺术就是毕加索”。
为什么毕加索就是现代艺术的化身?他的艺术品到底高明在何处?
当毕加索说并没有把绘画当作艺术品来作时,我的确很吃惊。
“绘画就是研究和实验。我从不把绘画当作艺术品来作。我的所有画作都是研究。我不停地探索,并且所有这些研究都是有逻辑顺序的。”
“画家的画室应该是个实验室。在那里,你不会像一只猴子一样去制作艺术,你是在创造。绘画是一种精神(l’esprit)游戏。”
但我对毕加索仍然不了解,我体会不到他的成就。所以只好去体会体会爱因斯坦了。相对来说,我和爱因斯坦在气质、性格、态度、取向、习惯、经历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说出来会让人笑话的,因为我不可能成为爱因斯坦。是的,我的确不可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爱因斯坦的成功也让我感到莫大的愉快。
1905年,爱因斯坦26岁,突然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成为天才中的天才。但是除了普朗克稍微觉察之外,其他人都反应很慢。而且,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相对论。
如果我们对他一无所知,怎么能赞美他是天才呢?
1931年1月31日,在洛杉矶举行的《城市之光》首映式上,面对欢呼的人群,卓别林对身边的爱因斯坦说:“他们欢呼我是因为他们都理解我,而他们欢呼你是因为没人理解你。”
我们没有理解他的时候,为什么要欢呼他呢?为什么要把他看作天才?是一种从众心理吗?因为别人都说他是天才,所以就觉得他是个天才吗?
当然,我们都知道那是由于大名鼎鼎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那么我们对相对论理解多少呢?或者说,我们对爱因斯坦怎样发现相对论又知道多少呢?
没有思想是凭空产生的,爱因斯坦也是一样。那么究竟是谁影响了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之前,有什么思想可以导致他发现相对论呢?
首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相对论。爱因斯坦在给大家讲解的时候常常是这样开场白的:“相对论是直接与空间和时间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首先将简单地考察一下空间和时间观念的起源。” 相对论从思考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开始,最后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就是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这是物理学迄今为止最为众人熟知的公式:E=mc2(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
对空间和时间的思索贯穿西方的整个思想史,但由于这两个概念会使大多数人感到困惑,所以又往往被忽视。就像19世纪作家C. 兰姆说的:“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东西像时间和空间那么使我困惑。然而没有任何东西比时间和空间更少地使我烦恼,因为我从不想起它们。”奥古斯丁也说过类似的话:“时间究竟是什么?没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证明,便茫然不解了。”
在进入爱因斯坦的思考之前,来回顾一下在他之前的时空观。当然,套用庞加莱的比喻,资料的堆积算不上研究,就像一堆石头不是房子一样。
思考时间和空间跟哲学家最初思索世界的本原就密切相关。在巴门尼德之前,“哲学家”们都是从现象里寻找“本原”,也就是现象世界本身的统一性。但由于整个现象世界都是在时间中展现出来的,所以“本原”也是变化的,因为它本身也在时间当中。而哲学探求本原,恰恰是为了追求确定性,也就是通常所谓“真理”或“真实”;如果是赫拉克里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那还怎么追求真理呢?所以从巴门尼德开始,做出真理和意见的区分,西方哲学放弃现象世界,从思想寻求本质与确定性,而把时间与现象界一起被排除在本质世界之外。本质是超现象(physis)的,是在现象之后(meta)的。所以,有关本质的学说叫Meta-physik,即形而上学。本质或真实存在由于不在时间中,因而是非时间的。形而上学要追问与维护的存在一定是非时间性的,因而是永恒的。那么,这个不真实的现象世界与真实的本质世界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怎么会有不真实的现象世界呢?这个问题直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得到思考与回答。现象世界之所以不真实,就在于它只是真实世界的摹本或影像。这意味着在时间中的世界是一个摹本世界。如果说时间中的万事万物是对真实万物的摹仿,那么时间则是对永恒的摹仿。在这个意义上,整个现象世界是一个非真实的世界。(这段话其实蕴藏着很多问题甚至矛盾,暂且不提)
近代科学以来,围绕着时空观,围绕对其涵义和特征的深究,从牛顿奠定的绝对时空观,莱布尼茨与克拉克的著名论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两种时空观的调和,黑格尔对于时空关系的思辨,马赫对绝对时空观的批判,一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爱因斯坦之后,还有哲学家柏格森、怀特海、海德格尔对于时间、存在的深入追问,霍金《时间简史》的畅销不衰。这一切都说明,时间和空间是让人着迷的问题。
其中康德对时空的思考对爱因斯坦有重要影响,在少年时,爱因斯坦就曾经发誓“将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从此只会为物理学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而陶醉”。
康德是怎样看待空间和时间的呢?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连续提出几个疑问:“空间与时间是什么呢?它们是现实的存在物吗?或者它们虽然只是事物的诸规定乃至于诸关系,但却是哪怕事物未被直观到也仍然要归之于这些事物本身的东西?要么,它们是这样一些仅仅依附于直观形式、因而依附于我们内心的主观性状的东西,没有这种主观性状,这些谓词就根本不可能赋予任何事物?”(A23,人民出版社2004年)
参照斯密的英译:
What, then, are space and time? Are they real existences? Are they only determinations or relations of things, yet such as would belong to things even if they were not intuited? Or are space and time such that they belong only to the form of intuition, and therefore to the subjective constitution of our mind, apart from which they could not be ascribed to anything whatsoever?
这里是用疑问的语气提出了三种观点,分别代表牛顿、莱布尼茨和康德自己。第一种就是对牛顿时空观的疑问,牛顿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无限的、永恒的,估计现在还有不少人是这么想的。第二种是莱布尼茨的观点,莱布尼茨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共存的关系或秩序,本身不是实体的存在,这关系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在思维中有一种理想的清晰存在,在现实中是模糊的经验表象。它们似乎有独立性,但事实上不能离开经验对象。第三种是康德自己的观点,把时间和空间理解为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观把握方式,他不是来自于经验,相反,时间和空间是构成一切感性经验的前提条件;它不能独立自存,但却普遍必然地存在于一切感性经验之中。
在《纯粹理想批判》中,康德还有进一步的阐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康德是难以把握的,因为他使用的很多关键性概念都很含糊,所以才会导致各种解释。虽然有人喊出“回到康德去”,但是康德自己都没有说清楚,怎么回呢?我们常常只是回到某个人所解释的康德那里而已。
爱因斯坦与康德的时空观是截然不同的,但没有康德的基础,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难度会增大很多。
康德对爱因斯坦的影响肯定不仅仅是时空观,还有康德进行的“哥白尼革命”对爱因斯坦的启发。
《庄子》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宁愿“予无所用天下为”,不愿接受尧的王位。在庄子以及后人看来,许由是超脱的智者。在古希腊同样有一个叫Idiot的人,就像许由一样决心“予无所用天下为”,从来不出席市民大会。他也是聪明人,但一直被同胞视为无用的废物而遭到唾弃。这也是单词idiot(白痴)的由来。
许由和Idiot有同样的性格和人生态度,但却得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的。同样,康德模仿哥白尼也对传统认识方法来一场革命,其实就是把认识事物的角度逆转180°,然后获得完全不同的认识可能性。
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仑兹和庞加莱都是差一点就能够发现相对论,但他们最终都与相对论失之交臂。洛仑兹没有发现是因为他过深地陷入十九世纪思维模式中,不能放弃以太这个概念或绝对时间这个概念,虽然从他的数学表述来看,这些概念完全多余。庞加莱与相对论是最接近的,虽然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他有胆识改变自己的哲学观点,但实验室的实验数据对于他来说仍然是真理的惟一来源!
在这里应该提到休谟了,休谟是彻底怀疑论者,他对感官感知和经验数据是明确怀疑的,正是休谟的怀疑论,曾经把康德从独断论中惊醒,又通过康德给爱因斯坦提供强烈的信心。使他思考洛仑兹的“地方时”最终得出与庞加莱相反的结论。
相关链接:爱因斯坦《相对论》http://www.physics.metu.edu.tr/~fizikt/html/relativity/index.htm
本文 蜜桃君成长记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蜜桃君和文章链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