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说史“玩索而有得”

作者:蜜桃君 分类: 哲学:点破不稽之论三言两语 发布于:2006-7-21 20:07


许慎《说文解字》曰:“史,记事者也。”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第十六说:“史者,使也。”我读到许慎的解释觉得很庸俗,刘勰的理解让我心中一喜。但没想到他紧接着又说:“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古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原来他也和许慎的理解一样,只不过加了个记言。而“史者,使也”这句话倒是给了我启发:史的作用就是充当“使”,写哲学史的人,我们不妨将他看作哲学的使者。神龙首尾不见,需要天使传道。现在的哲学书让人一读就晕,非把人话讲成鬼话,呜呼!我没做成天使,却做了鬼使。
哲学曾经很显赫,曾经很落魄。显赫的时候众星捧月,把它夸得离谱;落魄的时候弃如敝履,把它贬得离谱。其实他既没有显赫时那么高,也没有落魄时那么低。哲学就是百花中的一花。而学者总喜欢把自己搞的学问夸大,认为自己搞的这个“是多么多么重要”。例如写《西方哲学史》的罗素,他说:我们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民族,就必须了解它的哲学;我们要了解哲学,就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家。(To understand an age or a nation, we must understand its philosophy, and to understand its philosophy we must ourselves be in some degree philosopher.)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某个时代或民族还没有哲学,那岂不是完蛋了?永远不能了解了!就像搞历史的认为历史“是多么多么重要”,说:“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其实历史上乱臣贼子那么多,《春秋》的作用真有那么大吗?章炳麟说的好:“大利当前,又何恤于口诛笔伐哉?!”司马迁也扯什么“究天人之际”,跟他们相比,我陈琛吹的牛算得了什么!
搞学问首先需要胸襟,所以我主张先博后专。这世上每个专业都能耗尽人的一生,那么急着专干什么?尤其对于所谓人文社科,根本不应该说什么“隔行隔山”。孔子搞学问,他说“玩索而有得”。这个心态很好,我们就是要玩玩,你太严肃了,就被它玩了。这个心态也就不会把自己扯得太离谱,弄得自己老是怀才不遇的样子。
对于哲学的态度,我就是“老子玩玩你”,谁要是满篇鬼话想来玩我,对不起,你滚一边去吧!老子才不会上当。

分类:迷恋哲学始于怀疑人生 | 评论:5 | 浏览:13369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回复 黑名单 删除  2006-07-23 16:06
陈琛
《文心雕龙-史传》说:“居今识古,其载籍乎?”研究哲学也同样成了研究哲学“载籍”(records)。希腊语中“史”字即有研究的意思,不同于中国的“记事、记言”。哲学史算是对哲学“载籍”的研究,载籍之前的可归于“史前”哲学,曰“哲学考古”。
但是写哲学史的人,他能看到的载籍十分有限。无论他多么渊博,能够阅读和验证的资料,都只是沧海一粟。(如Allen Johnson在 “The Historian and Historical Evidence”说 : He must take whatever testimony is tossed up like flotsam and jetsam on the sea of time. )你要研究西方哲学史,别说在中国是有很多书籍看不到的,即使留学西方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例如像当年显赫一时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曾是当时世界上藏书量最大、文种最多、书录最全的图书馆,鼎盛时期藏书量达90万卷。在公元415年却被摧毁殆尽。这里面有很多典籍可能永远都看不到。就像中国朝代更迭、你争我夺,不知多少典籍被付之一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写残缺不全的哲学史,就像那个比喻,什么以管窥天、如蠡测海。
而我们面对这样残缺不全的典籍,却还觉得浩如烟海,还要望洋兴叹!就连这点有限的资源也利用不好,人生苦短,我们还面临选择的困难。就像写《西方正典》的布鲁姆说的:“读书必有取舍,因为实际上一个人没有足够时间读尽一切,即使他万事不做光读书也罢。”有很多还是神神鬼鬼,弄得人头脑不清。不仅不能增益才智,还徒耗人的精力和生命!小说家贝娄(Saul Bellow)说:“看到漏洞百出的理论花费了这么多的聪明才智,叫人伤心。”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创建人潘(William Penn)说:“过去的阅读是一种心智的压迫,熄灭了天然的灵光,世上所以有许多愚昧的学者,原因在此。”
这些话对我们后人是重要的提醒。

回复 黑名单 删除  2006-07-23 21:56
shuxin519
 呵呵,首先,我要表达一下惊讶,上学期,我劝退了一个班上的学生,今天一看,哈哈,你的造型和他太象了.因为他无比的执着于网络.
 最近,我又想到了一些东西.以这世界所存在的为例,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奇怪的甚至很矛盾的东西共存于这星球上.抛开那烦人的意识形态,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胸襟无比宽广的伟物(千万不要把它理解为伟大的物体,那我就罪过了),它容许不同的事物共存于一体,而可怜的人,却通常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而排斥全世界.从这一点来说,人是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的.人有执念,这是佛家说的,不用反驳,它说的是事实,因此佛教劝戒人"放下".只要是人,就"放不下",比如,我要是放下了,就不会在这里叽叽歪歪一大通了.
 世界上存在着很多可以说是真理的道理,所以没必要去打倒别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文明本身就是这个命题的载体,这个世界共存着很多文明,此起彼落,谁能说谁不对?存在即是合理的,这话我是赞同的.从我们想不到的前文明时代,到后来我们知道却已经消亡的文明(如玛雅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等),到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几大文明(炎黄文明,印度或者说梵河文明,欧罗巴文明,印第安文明,北欧神系文明,古希腊系文明,科技系文明--------),余者小文明数不胜数.我们看到的是文明本身在碰撞,在相互融合.这之间有着无数的冲突与矛盾.能接受的就接受,因为,这个世界不只"我"一个人.
 既然有很多道理并存,接下来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因为这么多的真理.有几人能全部认识,又有几人能全部都一一遵守?我想是没有人能做到的.很多人做了这条,忘了那条;还有很多人可能基本没遵守过.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曾经存在过多少道理,而是把自己已知的道理合理的运用,表达,那就是自己的道路.不过,显然,这是极难的.
回复 黑名单 删除  2006-07-24 13:52
果新
哇,羡慕你啊,什么时候去青岛的?唉,你小子越来越市场了。
回复 黑名单 删除  2006-07-24 14:48
陈琛
现在我们来讨论哲学,尤其西方哲学,有很多不得已之处。
就像诗分唐宋,并非指朝代。学分中西,也并非指地域。不过是风格有异,主题不同。

回复 黑名单 删除  2006-08-08 15:02
陈琛
哲学的起源
《汉书·文艺志》曰:“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但司马迁更强调“哀”的作用,这一点可参照钱锺书《诗可以怨》,引用尼采的话: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在《人间词》中,王国维也说:“不有言愁诗句在,闲愁那得暂时消?”(《拼飞》)这就是说,中国诗歌是为了消愁舒愤而产生。不独诗歌如此,中国哲学也“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过痛苦进行反思,当反思达到一定深度、一定境界,得到生死智慧,看破一些问题,以摆脱痛苦,达到自由透脱、毫无挂碍的境界。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哲学就是这样产生的。
对比一下,西方哲学则是产生于柏拉图所说的“惊异”,亚里士多德也说,由于好奇心,人们才开始哲学思考。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都是产生于痛苦,是为了摆脱人生痛苦。而西方哲学产生于求知欲,所以比较偏重于形而上学和知识论。
这两种你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层面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本文 蜜桃君成长记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蜜桃君和文章链接。

0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