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才俊马克思和血汗工人们
2008-03-22 星期六
一旦去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就觉得很痛苦很狰狞。我想到马克思这个人,他是那么才华横溢,却一生饱受贫困折磨。他对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都深有造诣,但在现实生活里却是一个很失败的人。至少在他的亲人看来,他是相当失败的。但在影响力上,却又世所罕见。
马克思21岁大学毕业,22岁成为《莱茵报》主编,喜欢调查研究,写了不少文章。30岁就写出了《共产党宣言》,46岁组建了“第一国际”。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自学了几门外语,其中英文比较突出,长期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文章。他写了那么多文章,按理说,就算是作为自由撰稿人,他也不应该活得那么悲惨。而且他的著作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广泛流传了。
恩格斯这个人更是奇特,中学还没毕业就离开学校去工作了。但他一直坚持钻研哲学,尤其是对黑格尔的哲学更有兴趣。他的爸爸是 CEO,但他关心的不是business,而是下面的工人,并在25岁时出版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24岁的时候,他和当时26岁的马克思合著了《神圣家族》,28岁与马克思合著了《共产党宣言》。此外,恩格斯还写了《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书,甚至在马克思死后还整理续写了《资本论》。
在马恩著作的封面上,我们看到的总是留着长胡子的两个老头,但事实上,他们的主要著作都是年轻时就写完了。
除了他们的才华横溢之外,最可贵的是他们的精神。当“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中国就像19世纪的英国那样成为“世界工厂”。当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特别关注英国,因为那里的工人阶级是最庞大的。今天,中国的工人阶级就像当年的英国一样,甚至剥削更严重。那时候,马克思发现了工人阶级蕴藏着极大的革命力量。今天,自称是工人阶级政党的中国GCD,却不把如此庞大的工人阶级放在眼里,令人惋惜。据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阶级研究报告》的数据,在深圳调查的工人中,没有一个是党员。而像国外媒体驻中国的记者们,反而极其关注中国的migrant workers,尤其是华尔街邮报的一些记者,令人敬佩。
数量如此庞大的“沉默的大多数”,难道必须再来一次革命来解决利益冲突么?和谐社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要求,但这种和谐不应该是强加的,而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是ZF却经常做那些不和谐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当地政府。国企改革不是着重于管理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却提倡所谓“减员增效”,把大量工人当作负担推到社会上去。而企业与工人发生劳资纠纷时,ZF为了政绩而偏向企业一方,完全无视工人阶级的利益。
现在ZF提出GDP不好,要改用人均GDP来作为衡量政绩的新标准。但这种新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Paul Krugman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比尔盖茨进酒吧”,虽然盖茨进了酒吧,这个酒吧的人均GDP一下子从两万变成了两亿,但是每个人的收入都没有任何变化,这样的人均GDP有意义吗?关键还是看阶级的人均,阶级的区分取消了却不等于阶级不存在,阶级的差别比以前更明显了。
本文 蜜桃君成长记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蜜桃君和文章链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