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4
事件背景:苏格拉底被指控腐蚀青年,判处死刑。克里托劝他越狱。
资料来源:柏拉图《克里托篇》
克里托劝苏格拉底越狱,我们知道结果苏格拉底没有同意。而且,苏格拉底本人也说出了一大堆理由,这些后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我们在一味称颂苏格拉底的同时却忽视了两个很大的疑点。
第一个疑点:
在申辩时,苏格拉底声明他是不服从法庭判决的:
“不管你们是不是释放我,我都决不会改变我的行径,虽万死而犹不改。”
但时隔一个月,在克里托来劝他越狱的时候,它又提出要服从程序上正当、合法的法律判决,即便危及自己的生命也要服从。
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是否矛盾呢?对于苏格拉底这样智商的人来说,这样的矛盾应该是不可能的。就我所知,这个问题最早由武自力(A. D Woozley)在《苏格拉底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Socrates)一书中提出来,认为不同点主要在于行动和主张的公开性问题上,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拒绝服从法庭要求,并大张旗鼓地履行他的职责,使全雅典都意识到他的不义之举;可是当克里托建议他越狱时,他认为那只是暗中偷偷逃避法律的裁决,而不是尽力说服国家放弃不公正的行为。
后来,桑塔(G. X. Santas)在《苏格拉底——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哲学》(Socrates: Philosophy in Plato’s Early Dialogues)中进一步提出,苏格拉底的言行是始终如一的,他的不服从是法律所允许范围内的不服从。就是说,他不放弃自己的事业,虽然是不服从,但却是接受惩罚来作为代价换取自己的权利;但越狱是完全背弃法律的。
但这些矛盾都是后人为他作的解释,又成了苏格拉底之死的一个困惑。
第二个疑点是,克里托劝他越狱的理由是很中肯切实、具有说服力的,其理由有四个:
一、假如苏格拉底不肯越狱,留下来死了,我(克里托)就会失去一位无可替代的挚友;
二、其他朋友都已经托付克里托,认为只要克里托交纳足够的罚金,就可以使苏格拉底安然无恙、免去一死,假如苏格拉底死了,他们是不会相信苏格拉底自愿留在监狱里等死的,那么克里托就会背上背信弃义、贪图钱财的恶名;
三、如果苏格拉底留下来等死,就会让敌人所渴望的事情实现,为亲者痛、仇者快;
四、如果苏格拉底死了,他的子女就将沦为孤儿,不能受到正常的培养和教育,苏格拉底也就不能尽父亲的责任;
五、如果苏格拉底拒绝越狱,所有的朋友都会落下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名声,而且他本人也将被看成是坐失良机的傻瓜。(当时正好是雅典在搞一个一年一度的纪念活动,按照惯例,在此期间不能执行死刑判决)
面对这些中肯实际的理由,苏格拉底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会吃惊地发现,苏格拉底对上述问题中四个问题都没有回答,只是针对最后一点说:“有理智的人只会相信真理,何必在乎多数人的意见呢?”克里托反驳说:公众的意见也不可以忽视,你苏格拉底之所以被处死,就是忽视公众意见导致的结果啊!
苏格拉底就回答了下面这样一段精彩的话:
难道不是只有一些意见靠得住,而并非所有的意见都靠得住吗?那些值得重视的意见是一些有益的意见,它出自聪明人之口,这些说法有什么不对吗?比如在体育训练中,不是只应当尊重少数专家的指点,而不是听那些芸芸众生的鼓噪吗?倘若这一观点具有一般的意义,那么依据这个观点,在目前形势下苏格拉底与克里托所应当关注的只是专家对是非曲直的评判,而不是公众的舆论。公众舆论常常掌握有生死大权,但这一点与上述讨论是不相干的。
虽然苏格拉底把克里托说服了,而且把自己说得怎样奉行理智,怎样坚持自己与国家的协议,但是面对克里托提出的基本问题,他却避而不答,从这里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性格上明显存在一些缺陷。在他那崇高的理智面前,他就可以完全忽视自己的责任;在履行对国家的责任面前,就可以完全不顾对儿女的责任、对朋友的责任,我认为这是值得掂量的。没有苏格拉底,这个国家照样存在下去;而他不放弃这种“伟大的责任”,就被处死,结果两种层次的责任却都没有尽到。
本文 蜜桃君成长记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蜜桃君和文章链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