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主题

作者:蜜桃君 分类: 哲学:点破不稽之论三言两语 发布于:2005-12-7 13:35

知识论

1.何谓知识论?

假如我问你是否知道什么,你肯定会觉得我问得蹊跷。当然知道啦,我知道自己住在哪里,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2+2=4,知道9的平方根是3,知道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知道花园里有棵茶蔍子,知道自己今早喝了咖啡……“知道”是人的一个基本状态。

哲学家总是对常识质疑,苏格拉底就有句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们如何解释这种截然不同的论调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知识需要一种常识所未必具有的确定性。但你如果想弄清楚拿什么来判断这种确定性,就会发现这即使不是不可能,也至少是很难的。

为何有如此之多的哲学家都认为知识要求确定性,个中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知道”是一个含有成功意味的动词,“学到”也是这样。说一个人“学到”什么也就等于说他已经成功地把它掌握了(说一个人正在学什么则明显意味着还没有掌握,而只是朝这个方向努力),另一个成功性的动词如“记得”也是这样,说一个人记得什么,也就是说他能成功地回忆起过去的事情。

因为这些动词含有成功的意味,所有在尚未成功之前用它们都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说一个人学过意大利语就意味着他能说意大利语,至少是说在付诸实践之前就已经会了。如果我们记得自己喝了咖啡但事实上喝的是茶,那严格来说,我们根本就未曾记得,只是看起来记得而已。你只能真正记得那些确曾发生过的事。

真正“知道”的成功性则尚存争议,但底线是我们知道的东西为真实存在的,否则我们无法知道奥克兰是新西兰的首都,假如事实是威林顿的话。也只有在某个花园里确实存在一棵茶蔍子的时候,我才能知道那花园里有棵茶蔍子。

当我们声称“知道”的事情出了错,我们只能仅仅说是“相信”,因为它并不正确。相信的东西可真可假,但知道的东西必须是真的。

这里问题就来了,如果我宣称自己知道任何事,那么当我所知道的确实是真的话,就理所当然了;但如果我不能确定是真的时候,我就理应说自己只是相信它。这就意味着,知识要求一种确定性,即所知道的确实是真的。

我们本章所讨论的问题就是,这种确定性很难实现,但我们找不到答案就能说我们一定不能获得知识吗?

知识与信念的关系也要仔细探讨,我们知道,知识与信念是不同的,但这两者又似乎密不可分。知识像是一种特殊的信念,信念则带着最终的确定性。

知识论是哲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整个哲学都可以追溯为一个问题:我们能知道什么?因此,对于本章的考察将涉及到哲学的所有主题,而并不仅仅是认识论。

我们从知识论的基本问题开始:我们的知识从哪儿来?

 

唯理论

 

我们的思维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哲学主题,笛卡儿和洛克这样表面上大相径庭的哲学家都相信,是思考的天性将人与动物区分开的,并且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当他们思考思想是如何进行的时候,关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那些问题。

 

关于思维功能的两种不同看法,按照惯例,将知识论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十七-十八世纪哲学家笛卡儿、莱布尼兹和斯宾诺莎。不过,具有唯理论特质的哲学家在他们之前和之后都是可以发现的。

 

唯理论者相信获得知识的途径来源于逻辑和理智。这些推理不是通过经验资料,而是通过不依赖经验的基本原理进行的。由于这些推理和原理是先于经验的,所以它们被称为“先验的”。举先验命题的一个例子如1+1=2。通过算术方法我们知道这是对的,不需要现实世界为它提供证明。同样,逻辑的基本原理如“无物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也是先验的,因为它不依靠现实来证明。

 

唯理论者被讽刺为“摇椅哲学家”也并不是完全冤枉的,因为他们的哲学方法表明所有关于现实的重要真理都仅仅依靠思考就能得到,不需要出去观察外部世界。

 

科学看重实验和观察,并且对知识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习惯于科学思维的现代人看来,唯理论是显得没有头脑的。但是,如果他对自己关于唯理论的误解稍有反省,就会显得更客观一些。

 

首先,唯理论者并没说一个人无论什么经验都不需要就可以进行推理。我们需要学习语言和良好的教育才能取得哲学成就。问题不是说哲学家不需要关于外界的经验,而是说一旦他拥有优秀的推理水平、语言能力和对数学、几何等基本理解能力,他就能只靠少量的经验运用理性。这种先验的推理是从第一原理开始而不是经验的证实。

 

其次,理性论者没有说一个人可以不需要外部经验就可以认识具体事物。如果没有经验根据,没有一个人可以知道伦敦距巴黎有多远。但在有关最基本的现实特征的知识上面,就不需要诉诸经验了。例如想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就需要一只钟。但如果理解时间本身的性质,那就只需要仔细思考时间的概念。要知道我的水壶是由什么物质做的,只需要检测它的构成就行。但要知道实体的一般性质,心灵和物质是否为不同的实体,我也只需要仔细思考实体、心灵和物质是什么。

 

要知道唯理论在直觉上是怎样吸引人,看看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一个唯理论的命题: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阿基里斯跑得快,乌龟跑得慢,但一直跑――他没有停下来休息。乌龟一开始跑在前面,阿基里斯为了赶上乌龟,必须先要到乌龟起步的地方,这需要花一点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乌龟继续走了一段距离,无论怎样慢。乌龟还是领先于阿基里斯。阿基里斯要赶上乌龟必须再到乌龟刚刚离开的地方,而这也需要一段时间,无论怎样短暂,而这段时间里乌龟无疑又走了一段,阿基里斯要要赶上乌龟必须还要再到乌龟前一次出发的地点,一直下去,这个命题表明,按照无懈可击的逻辑,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对于“摇手椅”风格的唯理论来说是可怕的广告,因为根据经验,我们都知道阿基里斯能追上乌龟。但命题并未到此为止。阿基里斯的确能赢得比赛,命题究竟在哪儿出错了呢?有人认为这个命题建立在时间和空间可以无限分割的假定上。无论时间多短或者距离多小,你总能说阿基里斯需要花一段时间。所以这个命题是建立在空间和时间可以无限分割成无穷小的部分这种观念上的。

 

事实上,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这个命题并不荒谬,但却揭示出时间和空间不是可以无限分割的。所以,我们似乎只通过摇手椅似的思考已经学到一些东西。

 

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唯理论并不是那么愚不可及。当然,也需要指出这个命题不需要任何经验(超越种族的那种知识),芝诺也使命题表明时间和空间不能无限分割,与命题的结论正好相反!

 

唯理论还有其他一些显著的特征需要强调。首先是唯理论使用演绎推理形式(见《绪言》)。也就是说,一个人进行按部就班的推理,结论只能从前提得到。典型的如数学,每一步计算都要严格证明,绝对不允许有所谓“差不多”的答案。

 

其次,唯理论建立在现实的概念只有与理性的发现保持一致的假定上。就像一个答案可以适用算术里的任何一个求和,所以唯理论者相信,如果推理得当,只有一个现实是符合理性演绎的。如果这不符合实际,那你永远无法知道你已经有了关于现实的正确理解,因为同样听起来合理的可能会使人得出不同的结论。

 

唯理论最后一个假定备受批评,如今大多数哲学家认为很多关于终极实体的解释都是逻辑上成立的。要选择一个真的,那我们需要的就不仅是理性。我们还需要经验的根据。这个结论适合唯理论的主要传统对手——经验论。

 

 

 

经验论

 

听起来有点搞笑,笛卡儿、莱布尼兹和斯宾诺莎的对手分别是一个英格兰人洛克、一个爱尔兰人贝克莱和一个苏格兰人休谟。经验论者反对理性本身就有理解现实世界的能力,相反,他们将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归结为经验。

 

洛克在《人类理智论》里反对当时的流行见解,即认为人的头脑生来就有一些观念和概念。我们显然意识不到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但却被认为是我们推理所必需的。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是为了说明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tabula rasa),知识由经验提供,通过五官而得到。没有必要假定天赋观念,因为每一个观念都能通过经验得到解释。洛克的观点可以上溯到知名的奥卡姆剃刀,即如果有两个表达意思相同的命题,其他一切相同的话,就应该选择简约的一个。(奥卡姆的原话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洛克看来,假定我们所有观念都是来自经验,远远比解释看不见摸不着的天赋观念来得简单。

 

洛克的《人类理智论》是经验论者针对唯理论的第一篇战斗檄文。通过说明我们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对唯理论者漠视经验的观念构成了挑战。不过,我们不应当认为洛克白板说是经验论必需的。大卫·休谟(1711-1776)认为我们生来具有很多观念,如本能塑造了我们的知识。对于休谟来说,心灵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存在着某种理解的偏向。他以不同的方式挑战了唯理论,但同样把经验置于理智之上。

 

休谟的主要论点是,被唯理论者当作是获得所有知识途径的演绎推理,其实是很有局限性的工具。数学、逻辑和几何,全都依赖于演绎推理。但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则需要一个不同形式的推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归纳。

 

辨别它们之间的不同,看看第一个演绎命题:

 

所有的职业运动员都健康。

 

安吉拉是一名职业运动员。

 

因此,安吉拉是健康的。

 

在这个演绎命题里面,结论必须从前提得到。如果所有职业运动员都健康,并且安吉拉是职业运动员,那么安吉拉必然是健康的。

 

现在再来考察这个归纳命题:

 

英格兰从来没有一年不下雨。

 

因此,英格兰明年会下雨。

 

这个命题就不一样了,我们可能觉得前提已经给了我们接受这个结论的理由,但事实上并不能从英格兰每年都下雨就得出明年肯定也下雨。无论概率怎样大,还是有可能不下。

 

在这个归纳命题里,我们相信某种东西,区别于纯粹演绎推理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休谟所说的习惯和经验。令人惊讶的是休谟认为所有知识都是基于这种归纳。我们决不能通过演绎推理证明任何事物都有原因,火燃烧或者水解渴。我们毋宁是通过经验得到这些知识的。而且,通过经验得到的知识往往不需要采取提供演绎前提的形式,经验的推理是完全不同于演绎推理的,因此在传统观念中是非“理性”的。

 

经验论是一个激进的假设,如果为真,就会打破唯理论者的迷梦,就是仅仅通过理性就可以认识现实的根本性质,而且只有这种认识是符合理性的。如果经验论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导,不是在感观上建立演绎推理,人类就不会像唯理论者所想象的那样理性了。

 

经验论的主要缺陷在于,事实上的确存在一些真理和原理是靠理性而不是通过经验得到的。例如逻辑法则,不是靠经验来证明其正确与否的。经验论者需要解释为,什么自己在充分利用这些推理工具的同时却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

 

 

 

基本论

 

虽然唯理论者与经验论者针锋相对,但他们中有一些共同之处被称为基本论。

 

基本论的主要看法很简单,认识论是回答我们能获得什么知识以及怎样得到知识这种问题的。通过确定我们的基础,我们自然会思考和回答这种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回答并能证明这些基础是稳固的,我们就可以真正建立知识大厦。

 

唯理论者相信理性是知识的基础,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石之上。这个基石是稳固的,因为理性最终是基于不言自明的真理,而不是别的。正确推理的基本原理是明显的命题,如“无物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以及演绎法则“如果甲和乙都是真的,则乙是真的”等等。

 

经验论者则认为我们的知识来自于经验,这也许不像唯理论那样立即得到确认,因为经验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我们承认要通过未必可靠的经验得到知识,而不是持理性万能论,我们就会有更实际、有效的办法的得到知识。

 

也许我们会置疑基本论的假设是错误的,但是自下而上地建筑是唯一的途径。打个比方,建一堵墙办法就是从地基开始,一块砖一块砖往上垒。这就是基本论对知识的看法——从稳固的地基建立知识大厦。当然,另一个方法是用四块板做模子,往里面装材料,然后再把模子拿掉。这是否说明知识也可能有另一个获得的途径?

 

在近两个世纪中,很多哲学家反对基本论的假定,试图从另一种途径理解知识。他们找到实用的方法替代基本论。

 

带大些字母P的实用主义主要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家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联系在一起的。实用主义是从反对“符合论”真理观开始的,“符合论”真理观在语言哲学中像在认识论中一样重要。

 

“符合论”站在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上理解语词(and by extension sentences and the beliefs we have)。因此如果我们想到“地毯上有病菌”,而地毯上的确有病菌,那么我们的想法就是对的。但如果我想的与实际不符,如“英国比美国大”,那我的想法就是错的。

 

这种理论听起来像是常识,但它的确很难对符合什么东西给出具体的答案。其中一个问题是不容易看清这种理论究竟在解释什么,它说似乎是:

 

如果地毯上有病菌,那么“地毯上有病菌”就是对的。

 

颠倒的句子“地毯上有病菌”并没有得到解释,它符合地毯上有病菌的事实,但这种事实这正是这句话本身重复的。

 

 

注:此篇为译稿,是Julian Baggini著的“Philosophy : key themes”(《哲学主题》)部分译稿。2004年毕业之前译文。

 

版本: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本文 蜜桃君成长记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蜜桃君和文章链接。

0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