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修身秘诀

作者:蜜桃君 分类: 人物:屈指风流已是明日黄花 发布于:2006-10-16 11:33

两年前,我曾经借当时那本畅销书来振奋自己,就是克林顿《我的生活》(MyLife),先是花四十块在先锋书店买中文版,看了开头就赶紧花二十块大洋买了本英文版。

现在,克林顿正忙着有声有色的慈善事业。这比很多官员卸任在家晒太阳、遛狗养鸟有趣多了。不过真正打动我的,还是他的自传,以及那本自传中的他自己。

当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指望能在语言上打动我,但看了开头,我莫名其妙地被打动了。所以到处去找原著。

When I was a young man just out of law school and eager to get on with my life, on a whim I briefly put aside my reading preference for fiction and history and bought one of those how-to books: How to Get Control of Your Time and Your Life, by Alan Lakein…

就是这样的开头,感觉心有戚戚。也许有一点共同的经历和爱好在里面。我毕竟也是学政法出身,也在一直在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兴趣太广,渴望太多,反而茫然不知事业归宿。

王小波曾在《工作与人生》里说到,据他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很少有人能在年轻的时候就真的能决定自己这一生做什么,然后一直做下去,没有改变初衷地做下去。更多的人是边走边看,“到时候再说吧!”“看情况吧!”“看着办嘛!”……然而克林顿却做到了,从十六岁立志从政开始,他的人生几乎没走什么弯路,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成熟,所以没有朝三暮四改变人生目标。他看清楚自己能在哪一个领域能够出类拔萃,所以就立志将这一口井挖到底。

在Bern专利局工作过的人很多,但爱因斯坦世上只有一个。在美国生长的人也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克林顿的成就。他虽然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单亲家庭,但通过不懈的自我砥砺,他成长为一个有魅力有力量的男人。正是这种魅力为他赢得了那么多的支持者和追随者,进而使他像肯尼迪一样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喜爱音乐,也觉得自己会很有前途,但我明白,自己永远成不了约翰•考尔特兰或斯坦•盖茨。我对医学很有兴趣,觉得自己能当个好医生,但我明白,自己永远成不了迈克•德巴基。但我清楚,在公共服务领域我可以出类拔萃。”

虽然他的自传免不了自夸的成分,但他有一个很好的趋向是懂得看别人的优点,积极改变现状人。这一点我正在引以为鉴,因为我差点变成愤世嫉俗的人。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欣赏比厌恶重要,积极改变比消极抵抗重要。

例如克林顿在上大学前的暑假,帮助继父在很黑的Clinton Buick零件库里清点汽车零配件,他说这项工作虽然繁冗,但我很乐意去做,主要因为这是我同老爸一起做的唯一的事。(The work was tedious, but I liked doing it, mostly because it was the only thing I did with Daddy.)

他貌似总能从与他人相处当中学到什么,至少存在某种意义,这样就不再排斥和抵触。记得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主人公渡边彻感到大学课程的无聊时,他决定把忍受无聊作为自己的训练。这样的态度是消极忍受,而克林顿更高一筹,如果说我是在“瑜中求瑕”,他简直能“屎里觅道”。

所以,我很欣赏克林顿的思维方式,因为现实里当然是屎多瑜少。他在这些方面,比我成熟多了。至少他自传里那个克林顿,比我成熟多了。一个人倾向于肯定还是否定,这个是很重要的。

至于我自己,有的时候,我也很懂得欣赏别人。记得在一个超市里,一位收银员专注的表情就曾经深深感染了我,冷峻而又毫不紧张,专注而毫不呆滞,这样的表情我极为喜欢。

真正的强者是不期待被慰藉的,而是忘我地慰藉着别人。弱者想依赖别人,而强者却希望给人以信赖、安全和幸福。强者是有自我的人,有主心骨,但绝不自怜和孤芳自赏。真正的心思,永远用于真正的创造上,用于工作上,就像大野洋子对老公John Lennon的评价一样:“把自己的精华献给世界的一个天才。”

本文 蜜桃君成长记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蜜桃君和文章链接。

0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Ɣ回顶部